文章详情

催眠术应用:带你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

发表于 2023-02-17 15:23
  心理导读:近几十年来,催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催眠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从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催眠的概念进行界定,着重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分析,结合美式催眠的定义,以期对催眠的本质做进一步的探析。   ---m.psy898.com
 
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带你揭开催眠那些神秘面纱

催眠术应用:带你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

 
  一、催眠现象的早期关注
 
  催眠,源于希腊语“hypnos”,原意“睡眠”,由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创建。起初,他认为催眠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从生理、感官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不同于睡眠状态。后来“催眠”一词广泛为世人所采用和接纳,这个词也就沿用至今。从字面来理解,“催眠”就是催人入眠,即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引导下,很多人对催眠望而却步。笔者在整理相关的资料过程中,发现催眠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如催眠能使人失去控制,说出心里的秘密等,相反催眠是一种对人们有益的、卓越的、有用的技术,可以帮助提高生命价值。
 
  弗洛伊德认为,催眠术可以开启人的无意识,并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使用了催眠术,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仍有一些学者在潜心研究催眠。克拉克·赫尔在1933年发表《催眠与暗示:实验研究》一书,该书介绍了催眠术研究的方法是严格而科学的。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催眠学家们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研究,使催眠术从神秘走向科学。心理学家密尔顿·艾里克森在《恍惚作用》一书中,提出了催眠的三个模式:传统式、标准式、艾里克森式。他认为催眠就是帮助患者树立一个目标,让患者自己去争取实现这个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催眠学从单个人研究为主走向团队研究。1949年和1970年,在美国分别成立了“临床与实验催眠学会”和心理学会30分会。催眠研究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为广大催眠爱好者提供了有关催眠研究的最新进展信息。此后,催眠研究以科学的态度为更多的人接受。
 
  二、催眠现象的现代解释
 
  关于催眠现象的现代解释始于19世纪中期,而解释催眠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
 
  1.巴甫洛夫学说
 
  巴甫洛夫学说认为,催眠是介于睡眠与觉醒之间的一种状态,被催眠者大脑部分被抑制,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只能与催眠师建立“单线”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催眠师的暗示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巴甫洛夫解释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平常的睡眠是抑制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催眠状态时大脑皮层只有一部分受到抑制。
 
  该流派的观点与艾里克森的传统式催眠模式有相同之处,即认为催眠是一般人们所理解的催眠方式,运用放松的方法技术使人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蒙眬状态。根据经典条件反应理论,我国学者黄蘅玉得出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接受了催眠师的催眠暗示后会产生不随意的、无任何意志努力的反应,出现自动产生的催眠行为,并把这种现象称为经典暗示效应。经典暗示效应验证了布雷德提出的暗示引起催眠的观点,强调了暗示在催眠过程中的重要性。
 
  2.新离解性学说
 
  “新分离理论”倡导者希尔加德,认为催眠是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体内存在的感受催眠的认知系统建立联系后,使被催眠者的意识产生分离。该理论基于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认知系统,它们按照级别排列,可以被离解,会变更。这一理论还强调了分离只是暂时的、部分的,其独立性只在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当个体被催眠时,受影响的只是部分认知系统,而其他一些认知结构并未涉及。简单来说,催眠是使人的部分意识发生暂时性的分离、变更。
 
  3.角色扮演学说
 
  沙宾在1950年发表的《角色扮演理论的贡献》一书中,阐述了催眠的角色理论。该理论认为,催眠现象的出现與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催眠是一种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引导或暗示下进入某种角色的社会环境。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不是有意装扮某一角色,而是渐渐进入角色,全神贯注于某一狭隘的意识领域以致失去现实的自我意识。他认为,被催眠者的角色期望、角色知觉、角色扮演技能、自我角色一致、对角色要求的敏感性影响催眠的成功与否。该理论强调被催眠者不同程度的易催眠力在扮演催眠角色时发挥重要作用。
 
  4.精神分析学说
 
  该学说对催眠现象的解释有两个观点:一是“移情”;一是适应性退行行为。关于“移情”,笔者认为,这是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对催眠师存在着的依恋态度,表现出对催眠师的暗示依赖和顺从。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被催眠者的情感态度出现转移的倾向,其潜意识接受了催眠师的暗示或指令,这种状态是被催眠者没有意识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说对催眠状态的另一个解释是,催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退行行为,即一种自我服务性退行,是“自我接受”的过程。在催眠师的暗示下,被催眠者能开启、控制和终止心理回归,达到与现实的暂时隔绝,加强内在的心里体验。弗洛伊德个人更倾向于用“自由联想”来使被催眠者无意识的行为意识化,从而进行修正达到催眠预期的目标与效果。他提出了运用想象手段将催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定向想象的过程。
 
  精神分析学家们对催眠的种种现象进行了规律性的研究,但至今未能从精神分析角度找出一致性的体系,乃至于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术语和概念被用来解释催眠现象。
 
  5.社会认知理论学说
 
  20世纪80年代初,斯邦洛思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大多数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是随意的,催眠行为与一般的社会行为相似,催眠行为也是有目的的,是随意的。依据斯邦洛思的观点,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所作出的催眠行为不会无意识的发生,它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受催眠师的暗示,会出现“目标定向性”反应。这也是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获得社会认知的结果,是对催眠情景的反应。
 
  以上五种学说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催眠的实质,为人们认识催眠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目前学术界还未完全揭示催眠的机理,在国外催眠已经被当作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在我国临床医学界对催眠仍然采取谨慎的态度,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催眠应用于治疗身心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对催眠进行一个比较规范、科学的解释,对于传播科学催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催眠定义
 
  关于催眠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最初,布雷德认为催眠仅仅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此后,关于催眠的定义都或多或少地与睡眠联系在一起。医学上定义,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催眠状态下,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意识相对变窄,潜意识被唤醒并能够主动吸取对自身有益的暗示。现代神经生理学利用脑电图技术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大脑发出的主要是α波,与大量出现δ波的睡眠状态显然不同,这从生理学的角度表明催眠与睡眠是不一样的。
 
  而经过近些年的催眠研究,学者大致认为:催眠是运用暗示,以直接或间接的语言信息交流方式,使被催眠者增强接受暗示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绕过了意识的批判机制,被催眠者会选择性地关注所被给予的暗示。戴维·艾尔曼认为,运用暗示手段绕过意识的批断机制,让催眠对象进入一个受催眠师指示所引导的选择性思考,就是催眠。
 
  这种催眠的传统定义,是一种描述性界定,概括起来就是催眠是人接受适当的暗示(如集中注意力、单调刺激、身心放松、意境想象等)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组织的活动状态。在催眠活动状态下,人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活动减弱,对外部的感知觉产生收敛性指向,并使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量发挥到最高水平。这种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
 
  美国催眠动机学院(MHI)对催眠的定义是:催眠是通过信息超载(overload),使大脑意识批判功能失调,触发潜意识战斗/逃跑的原始反应机制,最终产生一种高暗示感受性状态,打开进入潜意识的通道。简单来说,催眠就是建立意识与潜意识的连接。
 
  四、对催眠概念的思考
 
  纵观催眠发展的轨迹,发现人们对催眠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越来越科学,催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关于催眠概念及本质的界定,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催眠不是催人睡觉,最初的催眠定义都与睡眠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催眠状态中出现的眼睛闭着这样一种现象。很显然,催眠是类似于睡眠状态的定义是肤浅的,且缺乏科学依据。究竟在这个过程中,被催眠者有没有睡着,与真正意义上晚上睡觉时的状态是不是一样无从得知。
 
  第二,催眠是人在接受了适当的暗示后,产生自主批判能力、自主意愿活動减弱,进入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范围缩小的状态。可以定义为一种变动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增加,接受能力增加,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觉减少,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感受。
 
  第三,催眠是建立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连接的一种技术,意识或思维是不能连接的,意识和思维是孤独的片段,催眠就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建立连接。按照新分离理论的观点来说,在催眠过程中,意识是暂时性的分离、变更的,那么催眠就是创造这样的一种状态环境。
 
  第四,通过信息超载,被催眠者对外界涌入大脑的过多信息会失去处理的能力,意识无法应对,此时,被催眠者处于一种高暗示性、高接受能力的状态。即绕过意识批判机制,这时潜意识就会接手,于是催眠就发生作用了。人的外部行为、思想、情绪和生理系统功能都是由潜意识的程序调控的,催眠师的积极话语进入其潜意识,从而促成感觉和行为发生积极的转变.
 
  (作者/柯美玲 | 来源/fx361)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理氧吧”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22 psy898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