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做心理咨询有风险吗?

发表于 2018-08-21 16:19
  心理导读:心理咨询对来访者来说,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呢,如果有风险的话它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少有人去讨论的问题。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固有的观念,要么认为心理咨询无所不能,它能解决任何的心理问题,要么认为心理咨询什么作用也没有。    ---www.psy898.com
 
做心理咨询有风险吗?

做心理咨询有风险吗?
 
  昨天有来访者的SCL90测试有问题,我建议她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然后她就查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有人在网上回答说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是正常人,心理咨询只解决一般的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心理咨询不涉及到心理治疗的部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游戏可以玩的出神入化,但是你玩文字游戏也不能改变心理咨询的实质,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治疗性的。心理咨询这个名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觉得心理咨询嘛,就是陪人聊天顺便安慰他们一下,心理咨询就是安慰剂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错误想法,导致很多人报考了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眼中的心理咨询行业既没有风险又高收入。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
 
  1、心理咨询对来访者潜在的风险
 
  心理咨询对来访者来说,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呢,如果有风险的话它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少有人去讨论的问题。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固有的观念,要么认为心理咨询无所不能,它能解决任何的心理问题。要么认为心理咨询什么作用也没有,它既不能改变这个人过往的经历,又不能改变他当下的生活环境,所以它没有发挥作用的途径。对于第一种想法的人,他们不去考虑心理咨询中潜在的风险,因为他们是如此的信赖这个行业和技术,不允许对它有任何的质疑,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对他们来说就是宗教了。对于抱持第二种观念的人来说,因为他们否定了心理咨询的价值,从而也顺便否定了它的潜能风险。在他们眼中没有任何作用的东西来说,怎么会对人造成威胁呢。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存在完全好或者完全坏的事物,心理咨询也不例外,它也是存在风险的,而且这个风险跟药物治疗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所有的药物从研发都临床应用都是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的,心理咨询有什么呢?只有心理咨询师这个人和他所运用的治疗方法。这个人所使用的疗法是否安全,在疗法安全的前提下,他的操作是否规范,他是否遵循了这个疗法的设定和程序,这些都是不太好确定的。
 
  对于心理咨询的风险,国外已经有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就拿应用非常广泛的CBT(认知行为疗法)为例。最近发表在《认知治疗与研究》的一篇论文指出,即便是如此受欢迎的疗法也是有副作用的。论文的作者Marie-Luise Schermuly-Haupt及其同事对100位接受过过CBT训练的心理医生进行了结构化的访谈。采访者是一位有经验的CBT受训临床心理学家,所使用的问卷是《不希望发生事件:不良治疗反应清单》。他向每位治疗师询问,他们的来访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可能体验过17种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如症状恶化、新症状、痛苦、家庭关系中的紧张,或耻辱。在德国门诊工作的治疗师报告说,平均每个病人有3.7个不希望发生的事件。研究者随即发现,有43%的来访者至少体验了一个不希望的CBT副作用,相当于平均每个来访者有57%的几率,虽然大多数副作用是轻度、中度或短暂的,但是这个比例无疑也是很高的了。心理治疗并不是无害的,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副作用都是不伦理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觉知并认识到所有疗法中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和副作用,对患者来说是有益的,从而可以改善治疗或减少他们的损耗。
 
  2、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国外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调查结果,那么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是否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觉得并不能。中国的CBT疗法就是以国外的手册为操作标准的,所以这个调查结果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大的差异。CBT的问题属于这个疗法本身的问题,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
 
  首先,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心理咨询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虽然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了,但是跟国外的心理咨询行业相比,还是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最直接例子的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行业的支持。从全国来说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卫生学会,这三个相对平行的职能部门都吸纳心理学从业者的加入,也都拒绝为整个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承担责任,他们的规范化管理只适用于本机构的会员,其余没有加入机构的咨询师还游离在规则之外,所以心理咨询师迫切需要一个整体有效的监管和支持机构。
 
  其次,心理学知识普及不够。当初推动心理学行业发展的是各大媒体和电视栏目,而今限制心理学发展,传递错误心理学信息的依然也是这些地方,正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我们拿最权威的心理学栏目《心理访谈》为例,栏目并没有遵循最基本的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没有了保密原则,来犯者的所有隐私都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他们是否敢于袒露心扉,这是不用去想也知道的问题。真正的心理学从业者都清楚,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很难去把控的,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我们知道拔苗助长是伤害。而心理访谈几乎每期都有戏剧化的效果和改变,这是值得去质疑的。正是这些戏剧化的效果,让人们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更深的误解,你看人家专家基本上都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保证呢?我们抛开心理咨询的效果不去谈,我们就说你以为录的节目真的就是你所看到的那段时间吗?我们看到的部分都是栏目组后期大幅修剪和压缩的,它跟影视作品差不多。心理访谈这个栏目还是所有心理咨询类栏目里做的最好,最贴近真实咨询的,其他的栏目就更不用说了。我认为所有的这些栏目应该传递给观众这样的信息,我们在演示心理咨询的过程,你看到的是一个范例,它并不代表真实的心理咨询过程。
 
  再次,心理学本土化程度不够。西方的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问题所产生的,移植到中国之后很多人全盘的照搬,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虽然全人类的心理结构大体上是相对一致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化所产生的差异,社会文化是心理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基。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西方文化中龙一般都是代表邪恶和黑暗的,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在中国,龙是作为民族的图腾来崇拜的,它代表着灵性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权威,龙所代表的都是积极正向的。如果完全照搬西方心理学的理念,那么我们在心理治疗中也会把龙解释为邪恶和黑暗的意象,但是来访者只是想要表达望子成龙的愿望。还包括那些心理咨询的诊断量表,它们都是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所编制的,在中国使用的话需要一个重新编制和矫正的过程。所以,心理咨询的最终出路是借鉴西方的经验,更深入的去发展适合本土的心理咨询方法。
 
  3、心理师和来访者应有的姿态
 
  作为咨询师来说,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比临床的住院医生的风险不会小。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就是陪人聊天你就能拿到高的回报。而作为来访者,你来做心理治疗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心理咨询要想发挥作用,就需要处理你内心的那些很深的创伤和你不愿意去面对的部分,而这个创伤的经历对你来说有可能是很关键的。我们说每个人的世界观基本上是稳定的,不管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心理咨询会撼动这个部分。而且心理咨询有可能会质疑你以往深信不疑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想法。这需要你做充足的准备,然后才能开始这个工作。对于那些把心理咨询当做聊天的咨询师看来,心理咨询的干预不需要做任何的准备,你只需要告诉他正确的观念和想法是什么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你的那些观点只代表了你自己,你怎么确信它们是正确的呢?即便它们是正确的,你又怎么知道:以来访者现有的状态,他是否能接受你的所谓正确观念呢?真正的心理咨询尊重每一个人自身的成长规律,我们敬畏生命自身的力量。真正的把来访者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心理咨询实际上是在做赋权的工作,赋予来访者权利和力量,让他们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去改变以往的观念,去激活本来就存在于他内心的那些积极的力量,除此之外你给不了他们更多的东西。即便是你给了,他们也很可能不接受。一株树能吸收多少养分是它自身决定的,而不是你让吸收多少。心理咨询师需要有这样一种觉知,你给出的那些只是满足了你的需求,很可能不是这株树的真正需要。
 
  (作者:周雷 | 来源:心理氧吧)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理氧吧”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22 psy898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